欢迎访问米乐体育app在线下载,咨询电话:400-658-0379
首页 > 新闻中心 > 技术相关

基础研究要突破 关键技术须先行

来源:米乐体育app在线下载    发布时间:2024-06-13 03:50:31

  习强调,要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体系。

  国家将基础研究提到如此重要的位置,尤其强调均衡学科发展,真让从事“冷门”基础研究的我们倍感振奋。“做老实人、探前沿事”,基础研究事关科学技术创新根基,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我也在思考,基础研究应该循着什么方向,新兴技术与基础研究是啥关系?“冷门”的基础研究学科究竟如何与国家战略导向结合?寻找新领域新赛道有没有有迹可循的方法?

  我们迫切的要加强基础研究,可基础研究中的关键又是什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基础研究要有突破,要想把握领域发展主动权,关键研究技术创新必须先行一步。这是因为研究技术方法革新,往往会决定着是否能先人一步,深入相关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和发现。就说我所从事的古遗传学吧!它是地球与生命科学的前沿交叉学科,关键研究技术方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和团队曾经因为获取古DNA关键技术的瓶颈,在很多关键科学问题的探索中停滞不前,怎么办?难道要等别人攻克这个技术,再继续自己的研究吗?若真如此,我们肯定会失去先机。

  经过多年来的共同努力,我们在技术上迎头赶上了!我们将古DNA与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建立了新型单链文库准备技术,才获得灭绝古人类高质量基因组,发现这些灭绝古人类的古老基因在生理机能、疾病免疫和环境适应方面对当今现代人的重要影响;我们开发了古核基因组捕获技术,才获得东亚最古老的现代人基因组及我国南方万年前后人群基因组等,解答有关东亚南北方人群演化特点、南岛语族来源等重要科学问题,填补了世界人类演化历史的重要缺环。

  这些技术极大扩展了可用于古DNA研究的样本范围,将有力推动人类学、进化遗传学与群体遗传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以此为例,我想表达的是,正是技术创新,推动了我国相关领域的蓬勃发展和巨大进步。由此及彼,技术创新对于关键科学问题的探索,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能起到决定性的影响,甚至能带动整个领域的发展。

  立足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发展,我们要更多思考的是:要始终以创新为主导,取得更多关键技术和重大科学问题突破,以保持国际前沿性和相关影响力。

  我们必须要看到,当前,很多领域内关键技术的探索不仅面临极大挑战,更有着非常大的创新空间。我们如何在有关技术领域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如何结合更多前沿学科,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进行技术交叉和融合,在更多细分领域和新兴方向研究有所突破?如何结合前沿技术取得更大科研进展,发挥主导优势在东亚人群演化问题上做更深入和系统化的工作?这都是极具价值的基础研究问题。

  正因如此,未来,不仅我们自己要瞄准更多关键技术,我还呼吁更多青年科研人员“磨刀不误砍柴工”,卡在研究技术上,绝不能等待!瞄准它,持续攻克“卡脖子”的核心技术,在更多研究技术上“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在扎扎实实的钻研和磨砺中找到突破口,依靠自主创新抢占世界创新高地,真正把握相关领域发展的主动权和竞争优势。

  我同样也在思考,作为青年基础科研人员,该以什么为准绳来制定自己的科研目标?答案是,要结合国家需求和自身领域的创新特点和学科优势,为逐步提升我国相关科技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做更多布局和拓展。聚焦世界最前沿科学问题,勇于探索、取得重大原创性、引领性成果,这毋庸置疑。我们一定要以此为根本指引,向难而行、迎难而上。那么,究竟什么是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我想,“拓展认识自然的边界”应该是一个基本遵循。不妨想一想,自己所从事的研究,是否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否给全人类增添了新的知识。

  以古遗传学为例,我们要为地球和生命科学提供更深层的理论基础,不断推进对生命起源、人类健康及环境作用机制的新的认识和发现,并辐射更多应用创新领域的发展。这些研究又与国家战略需求相一致,当我们破解了这些基础研究问题,也就能进一步围绕我国境内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和多元一体发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做更深入系统的工作,发挥我国主导优势,以在相关领域赢得国际话语权。

  基础研究是开拓人类对自然界认知的新领域,理所应当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随着基础研究越来越凸显出领域细分和融合的趋势,我们该更看重发掘学科交叉和融合可能催生的巨大创新空间,探索运用多种科学手段解决单一理论和方法没有办法解决的难题,催生新的理论发现;并通过多学科,尤其是与现代生物前沿技术和计算科学的交叉融合,开拓领域里新的学科生长点,拓展可能有突破性的新研究领域和技术方向,比如我们结合多组学技术,表型、功能性基因研究和人工智能等拓展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希望有机会能够在这些还没有发展的领域里引领更多原始创新成果,抢占科研高地。

  党和国家对青年科研人员的格外的重视和支持,让我真切领悟到要将自己的科研梦想和奋斗目标融入到国家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之中,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之中;要拿出坐穿“冷板凳”决心和不惧艰苦挑战的勇气,立足领域内关键科学问题进行理论创新,聚焦前沿核心技术进行攻关突破,为我们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夯实基础;要刻苦钻研和求真务实,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找准科学技术创新方向,充分发掘自身研究的价值和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深层次地融合科创生态——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2024年度重点考察调研观察

  近期,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围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技术创新生态建设”,在安徽开展2024年度重点考察调研。

  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是在中国科协指导支持下成立的协同创新平台组织,由生态、环境、气象、地学、海洋、水利、农林等跨领域全国学会、行业领军企业、代表性科研机构和公益组织发起。

  屠格森与尹文英,又“吵架”了! “尹女士,请再仔细看看,你会同意我的看法。” “您知道,屠格森先生,不是一天两天,您也承认华蚖是很特别的,我有充分的理由坚持我的意见。”

  6月4日,携带月球样品的嫦娥六号上升器自月球背面起飞,随后成功进入预定环月轨道。在嫦娥六号“挖土”的每一步,都有“关节肌肉”和“神经末梢”——航天电机的助力。它们大小不一、功能各异,

  6月2日至3日,嫦娥六号圆满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本次任务中,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精心设计的钻采和表采相结合的“挖土”模式,以及为嫦娥六号装备的“挖土神器”,包括钻取采样装置、

  芒种的“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麦、稻、黍、稷等,这些作物种子壳上的细刺针状物称为“芒”;“种”,一为种子的“种”,二为播种的“种”。芒种是谷物生长的黄金期,芒种一到,夏熟作物要收获,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种的庄稼要管理,夏收、夏种、夏管交叉,简称为“三夏”。

  近日,我国科研人员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地下溶洞采集鱼类样本时,发现了一种白色盲鱼,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结果,确认该鱼类为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龙州中华喀鳅”。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科研人员将龙州中华喀鳅归入中华喀鳅属,确定了其分类学地位,目前正在慢慢地开展相关研究。

  搭建广聚英才、集思广益、建言献策的平台,助力北京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正在推进南岸区重大慢性病防治中心试点建设,提供更高质量的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鸣沙山东麓、党河北岸,莫高窟散发着穿越千年的璀璨华光。这里,现存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400多身彩塑……被誉为“世界艺术画廊”“墙壁上的博物馆”。

  在建院30周年之际,经广大院士推选,中国工程院精选出院士主导或参与的100项工程科技成果以及中国工程院100项战略咨询研究成果。“神舟”飞天、“嫦娥”奔月、三峡工程、南水北调、

  走进河北保定立中车轮集团,实验桌前,年轻工程师用扫描电镜检测铝合金中的夹杂物;隔壁的试制车间,工人们通过自主研发的新型高效精炼熔剂和净化工艺,对再生铝的铝液进行二次净化提纯……

  “国字号”博物馆又添新成员!5月30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人员日”,这一天,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并举办首展系列活动,引发广泛关注。

  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新坐标”在经济地理版图中更加醒目。2023年长三角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8万美元,世界级城市群地位进一步提升。

  6月3日,在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之际,习发来贺信,向全院院士和广大工程科技工作人员致以诚挚问候,强调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学技术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5月30日,在海南大学理论物理研究中心教室,正在给学生们讲解阿秒知识的杨玮枫教授,声音温和而坚定。2004年,杨玮枫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师从我国强场超快物理的开拓者、著名物理学家徐至展院士和龚尚庆研究员。

  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需要持续呵护和培养。随着科普工作逐渐融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更高质量的科普内容,更多元的科普形式,必将让“科普之翼”更有力,厚植科学技术创新的沃土。

  习指出:“要强化科学技术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改革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充分的利用智能科学技术创新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推动更多资源和要素向农村聚集,农村产业就能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

  记者2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与南京大学研究人员合作,给出了电子俘获超新星通道形成双中子星系统的参数空间,并发现该通道能够解释观测上大多数的双中子星系统特征,表明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在“中子星+氦星”双星系统中,氦星伴星在经历氦燃烧、碳燃烧阶段后,内部会形成一个主要由氧、氖元素构成的金属核。

  课堂上,9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士莪深情讲述,用饱含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人生经历,引导青年学子投身国防建设。

上一篇:在2021年有哪些重要的技术可以让我们持续关注
返回列表
下一篇:【48812】年产180万吨的砂石出产线郑州鼎盛精品制砂设备将服务于该项目